板索里 首页 > 了解韩国 > 世界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板索里 >
板索里是朝鲜中期以后发展起来的民间艺术形态的一个分支。它是以南道地区特有的曲调为基础,由唱者配合着鼓手打出的节拍通过声音和肢体动作来演绎一定内容的说唱艺术。一场板索里表演持续时间约为2~4个小时。
板索里以南道的乡土旋律为基础,根据节拍的长短分为晋阳调、中茂里、中中茂里、扎紧茂里、惠茂里、峨茂里、峨中茂里等7种形式,配合不同的节拍添加唱者的念白和动作以提升戏剧效果。唱者念出的台词又称为剧歌。
板索里产生于各式平民文化开始流行的朝鲜肃宗时期。较为著名的有《春香歌》、《沈青歌》、《兴甫歌》、《水宫歌》、《赤壁歌》、《雄雉打令》、《卞钢铁打令》、《武叔打令》、《裴裨将打令》、《江陵梅花打令》、《淑英娘子伝》、《雍固执打令》等12部板索里,统称“板索里十二部(其中前五部传承至今,后七部已失传)”。
随着板索里唱法的普及和流行,到朝鲜英祖和正祖时期出现了河汉潭、崔先达、禹春大等名唱,他们使板索里进一步焕发了生机。纯祖时期及以后,出现了以权三得为代表的高寿宽、宋兴禄、廉季达、牟兴甲、申万叶、朴裕全、金济哲等被一批称为“板索里八名唱”的著名唱者。这些名唱对于确立板索里的曲调和节拍,充实其音乐性,促进板索里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朝鲜后期桐里、申在孝对当时的板索里体制进行了整理,将“板索里十二部”删减成了《春香歌》、《沈青歌》、《兴甫歌》、《卞钢铁打令》、《水宫歌》、《赤壁歌》等六部,并将台词改得更符合实际语境,此后的表演者们都是按照申在孝的剧本演唱的。此外,李善有又把“板索里六部”中的《卞钢铁打令》删除,形成了“五歌,”即传承至今的“板索里五部”。
板索里原本盛行于中部以南地区,表演者也多为全罗道巫人出身,在申在孝将其发扬光大以后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演变。自光武年间圆觉社之后,板索里的表演形式受西洋戏剧的影响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今天我们看到的板索里严格来讲与最初的板索里是有一定差别的。